
我們的潛能,從來不只是努力:讀《隱性潛能》
2025 Apr 06 自己學習 書單
要說《隱性潛能》是 Adam Grant 的學術雞湯作品,我覺得是讚美。
能把艱澀的研究寫成好入口又有力量的文字,還能影響眾人,這不是容易的事。
書中我最喜歡的兩段話:
🔹 一是他分享自己剛進哈佛時被要求重修作文課的挫敗,還有在成為作家前,一次次面對「沒人想聽你說話」的打擊。
🔹 二是他頓悟:冒牌者症候群,有時是一種「不信任」。你選擇相信那些貶低你的人,反而懷疑真正愛你、了解你的人。
這兩段放在一起看非常有意思:
- 一方面,我們要在被否定時,客觀看待自己的表現,而不是人格全盤否定。
-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在自我懷疑時,選擇相信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陷入無底洞。
這是一種「主客體分離的自信」:
我的表現可以再進步,但我這個人,已經夠好,夠格挑戰下一個目標。
除了心態,書中還有幾個我覺得非常實用的概念:
🧠 成長來自正確的「心態」
書中提到一個非洲小創業家的實驗:
接受「心態訓練」的那組,比接受財務知識課的組別業績更好。
知識固然重要,但真正撐過低谷的,是心態與意志力。
😵💫 不舒適,才是成長關鍵
多語達人不是比較聰明,而是比較習慣錯誤。
能夠「把挫折當飯吃」,才是他們進步的主因。
這也讓我反思自己學英文時的焦慮:
一句話沒講清楚就開始懷疑人生。
但語言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重點是累積,不是完美。
🏗 結構化的遊樂學習
Curry 的教練訓練三分球時,把不同練習混搭,讓訓練變得像在玩。
不是遊戲化,是「玩」本身就能帶來多元的鍛鍊與動力。
Grant 把好的教材與教練比喻成「鷹架」:
房子蓋好會拆鷹架,但在學習過程中,有鷹架才知道怎麼向上蓋。
👨👩👧👦 父母與主管,都該打造「可失敗的環境」
為什麼富裕家庭的小孩,拿到專利的機率是平均的十倍?
因為這些家庭更願意讓孩子「試錯」,不急著要他們立刻成功。
書中也提到丹麥教育:
即使在國際測驗退步,整個國家也會集體反省,但不會停止讓孩子「多方嘗試」。
持續嘗試、多方支持,才是成長的關鍵。
最後總結 Grant 的核心觀點,其實是一種節奏:
肯定自己 → 接受不適 → 結構化學習 → 建構支持環境
這些,就是釋放我們「隱性潛能」的方法。
學到其中一兩個,就已經很值得了。
📚 推薦給:
- 正在懷疑自己的你
- 想突破職場舒適圈的你
- 想成為更好父母/主管的你
如你所見,我不是純寫書評,而是從裡面挑出真正對我產生撞擊的部分。
如果你也看過《隱性潛能》,你記得的又是哪一段?
#職場成長 #學習心態 #領導力 #組織心理學 #AdamGrant #個人成長 #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