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緣」,不是邊緣: 「邊緣」不是地理位置,是一種被定義的姿態
2025 May 02 未分類
最近聽羅胖講1052年的歷史,講到四川,我整個嚇到。
宋朝時的四川,不是什麼落後之地——是茶產地、是富庶地、是國庫的貢獻者。
但朝廷怎麼看它?
不是夥伴,是威脅。
.
一句「閩蜀同風,腹中有蟲」,直接把整塊地區的人民定性為不可信的邊疆叛徒。
他們要四川的稅、四川的茶、四川的銀子, 但深怕四川哪天就起來造反。
怕到什麼程度?
🔥當地失火,官員寧願看三千多房子燒毀,也不敢救火——怕「被調虎離山」。
🐉廟會裡有人扮二郎神,配上一票扮蝦兵蟹將的8+9, 中央官員看了,直接出手清算、抓的抓殺的殺。 而當地鄉民居然說:「殺得好,不然中央怪罪,我們全鄉要完。」
.
你看到了嗎? 「這不是政令不通,是信任斷裂。」
宋朝與四川,名義上一家親,實際上猜忌了整整90年。
.
而更諷刺的是—— 這些「邊疆」地區,還一再有精英或地方勢力, 想要「逐鹿中原」,加入華夏敘事圈。
為什麼? 因為「中華文化」這個說法,好用、方便、世界都懂。
所以我們學會說「我們都是中華文化傳人」, 所以我們會說「我是Chinese」,比較容易被理解。
但你仔細想想: 真的嗎?是我們「想要」靠近中心, 還是從頭到尾,我們就沒有說話的機會?
📌四川、閩地、楚地,不是沒有自己的歷史與想像, 只是當話語權只剩華夏中心能開 mic 的時候, 其他地區就只能變成加油隊。
你以為你是親戚,人家覺得你是邊緣。
「講中文不是罪,用漢字也不代表什麼,」 「你們愛的清朝前兩百年都在寫滿文。」
—
所以我用了這個標題—— 《「邊緣」,不是邊緣》
因為只要你認同這個標籤, 就進入了那個敘事框架,為它續命。
我們不要當誰的邊緣。 我們,就是我們自己。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