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人不爽的文風、討厭的立場,結果我竟然懂了他的主張 — 《不平等的錯覺》 與湯瑪斯.索維爾
2025 Apr 06 書單


.
讀書會本週讀《#不平等的錯覺》,同學們對這本書怨聲載道,覺得作者 湯瑪斯. 索維爾 Thomas Sowell 文風瑣碎片段,難以理解,最後決定棄書
我也不喜歡作者面對社會不公平時後,過度強調個人努力的態度,
從英文書名 《Social Justice Fallacies 正義的謬誤》就可以看出他的態度
「那些以正義之名行使的改革,都是好心做壞事。自以為是的正義,只是些幻想」
這麼派?哪有什麼好理他的,不就是個反政治正確的阿伯,翻過去就是了
但Sowell 令我在意的是,他的主張都是有理有據,有大量數據支持的,他不是那種為反而反的人。
例如在論證「黑人家庭沒有全面崩壞」時候,
他引用數據說60年代的黑人婚姻率62%,與白人家庭接近,顯示不是種族「天生」差異
到2020年代的黑人單親率65%,跟福利支出支援單親家庭息息相關,
但黑人的中產率也提升到40%,大學教育率26%
他主張黑人家庭沒有失能與崩壞
.
在改善弱勢與不平等方面,他反對結果平等,而是追求過程的機會
以教育來說,目前流行用「提升少數族裔錄取率」的方法,但哈佛放寬標準錄取的黑人學生,畢業率比其他族裔低很多
索維爾主張,透過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 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特色學校)與對弱勢發放學券(voucher)的雙重手段改善教育
特許學校指的是鼓勵私立學校發展特色教學,並接受市場競爭,取代品質不好的公立學校
那私立學校學費不是一般弱勢可以負擔得起的啊,所以要發放學券,讓弱勢可以選擇他們要去哪所特許學校
讓弱勢也有選擇的權力,但仍得負擔選擇的代價(選了數學學校,就沒有體育特色)
是受助者要負責的協助,姑且起名叫做「賦權福利」
.
索維爾反對福利社會的做法,強調個人努力。
強調個人努力沒有問題,但有太多強調者忽視了自己是靠娘胎樂透,而非個人努力達到成就與地位的
今年94歲的索維爾也是這樣嗎?
.
我找到一個紀錄片「湯瑪斯.索維爾:亂世中的常識」
主持人Jason Riley 表示他經過20多年對索維爾的追蹤調查,才終於有了足夠素材可以剪成紀錄片
索維爾根本沒有娘胎樂透,開局一手爛牌
出生在上世紀30年代,他很小就父母雙亡,由表祖母撫養長大,住在沒有水、電、暖氣的房子
後來搬到紐約哈林區,也是個大轉折
鄰居教會他用圖書館、在他抱怨中學品質不好時,鼓勵他轉學,才有了後來的大學者
他從軍打過韓戰才回哈佛、哥倫比亞唸書,自稱學生時代是馬克思主義者,左派有強烈美好的願景
(索維爾這個大保守主義者,說自己年輕時候是馬克思主義者?主持人跟我一樣驚訝吧)
他的立場反轉在畢業後去美國聯邦政府勞工局實習,官僚很快讓他認識到
「我們怎麼可能靠這些官僚與其作為,改變不平等」
於是改變立場,成為保守主義者
「你是說,佛里曼沒有做到的事,聯邦政府做到了?」(主持人大概是扶著下巴講這段的,我笑翻

紀錄片後面還有很多索維爾學術生涯的選題、對社會教育的看法、對黑人社區的影響等等(饒舌歌手用他的理論寫詞之類的)
有一段非常觸動我
一個年輕人提到,福利政策讓努力成為笑話,底層或失業有很多好處與補助可以拿。一但你開始自立,反而過得更糟。
(這跟《#21世紀資本論》皮凱提的觀察類似)
總之,這影片讓我對索維爾完全改觀,也忽然理解他的主張了
原本以為他是個譁眾取寵,忽略弱勢處境,主張福利社會去死,自由競爭萬歲的厭黑人主義者
看完後,理解他講的是
「社會是個複雜體
沒有教育與文化的支持與設計,
讓弱勢靠自己的努力與選擇爬起來,
直接給錢的簡單粗暴做法,
反而會好心做壞事。
因為會讓放棄比努力更容易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