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矽谷帝國》讀後感:好看的故事、普通的主張
2020 Jan 20 自己學習 生活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書
身為老網民,我有個奇妙的記憶:
2004年,雅虎當紅、MSN很多人用的年代,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以「當谷歌接管世界」為題的文章,講述有一天谷歌掌握全世界的資訊與圖書,違反谷歌利益的書籍與文章再也搜尋不到。當時很震驚的想跟朋友一起翻譯文章。後來再也找不到原文,不知道到底是真的有過這件事,還是已經被谷歌屏蔽了?
如今想想,這可能是當年我讀完《當企業購併國家》(買書由此去)的杞人憂天白日夢。
但《矽谷帝國》(買書由此去)是本從銷售價格、媒體、政府、太空、教育、性別、慈善等面向,檢視矽谷企業帶來的希望與陰暗面,還有對慈善資本主義的反思。
(更精準一點的說主要是2010年後仍存活的矽谷大企業:Google, Amazon, Facebook, Microsoft, Uber, Airbnb等)
2003 年前三名的網路巨頭:雅虎、AOL時代華納、MSN
2018 年前三明的網路巨頭:谷歌、臉書、Oath (被Verizon買下的雅虎)
我從這本書看到什麼
本書作者Lucie Greene 是智威湯遜(JWT)的智庫專家(Innovation Group全球總監),從Linkedin 的個人資料看來應該屬於千禧世代(1980~1995出生的世代)
可能跟她曾任記者有關,寫作能力很好。本書架構雖然宏大,一手訪問、大規模調查與資料爬梳工作都不少,但她說故事的技巧突出,即使當作長知識閱讀,也讓我讀得津津有味(她講新式教育密涅瓦學院(Minerva)與網路學程Udacity,是我現在看到最清晰好讀的)
全書的核心觀點是矽谷的企業家們在資本與媒體的助長下,已經過度自我膨漲,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但進入公共領域時其實缺乏同理心、更乏人監督。
這些企業家使用慈善捐款與節稅到只需要繳很低的稅負,甚至不用繳稅。然後進入許多傳統上政府負責的範疇,美其名是用商業方法解決社會問題,但柿子撿軟的吃:寧可去非洲架設網路,也不管舊金山街上有大量無家可歸的遊民。
作者敲醒警鐘,提醒讀者「矽谷企業家允諾的,真的是我們要的未來嗎」
.
Greene提到一些此前我沒想到的觀點,例如挪威最大報的編輯說臉書的創辦人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編輯」,因為臉書不准刊登的照片就無法貼上社交網路,沒有向第三方申訴抗議的可能。
當紙媒的廣告收入越來越少,網路廣告收入佔比提高,揭露谷歌或臉書的陰暗面,要冒著拿不到廣告收入的危險時,還會有多少媒體敢做呢?畢竟這兩家可是佔了超過一半的線上廣告(在台灣,更是超過九成以上呢)。
說到在非洲提供網路,電信業從業人員曾經非常擔心臉書的熱氣球上網或衛星上網計劃會吃掉全球電信業的市場。但Greene提醒我們:臉書的這些活動是為了拓展尚未開拓的非洲市場,可以說是「只要讓非洲人上網,就可以賣廣告給非洲企業」,也因此當當地政府不接受相對條件時,臉書就會想撤離。
她的一些質疑完全有道理,像是Uber的缺乏多元多樣性、嚴重性騷擾、臉書缺乏透明度,或是一般哺乳器材讓女性覺得「自己像頭母牛」。
但有些我覺得就見仁見智了,包含Peter Thyle對永生的追求、谷歌已經失去全員參與的創立精神不再開All Hands Meeting、谷歌的太空事業只是為了留住天才員工、而不是真心想在太空佔一席之地、Airbnb只是中產文青夢想的包裝等等。
.
熟悉股市與資本的人可以想像,為什麼這些企業會這樣做:還不是為了追求成長題材。
畢竟資本看重的是企業成長性,如果本行本業成長已經停滯,怎麼辦?只好拓寬市場,拓寬的方向當然就是到不同的市場,或進入不同的產業。
而越有想像空間的,越能激起企業主與員工的激情,這也是為什麼「太空」是另一個矽谷企業的目標征服領域。
作者甚至提到有企業家認為「可以找個星球解決垃圾問題」「在海上造土地已創立不同於現在的民族國家」
.
我同意作者的警告嗎?
我覺得她開啟了很棒的討論,但書中講的那些與政府合作負起「更多責任」的科技人士典範都是從幕僚單位來,而非創業者本人。
如果我的理想是要叫別人買單,這種理想可行性如何呢?
當然我了解,這些矽谷創業家的所謂身價,並不全是自己天縱英明帶來的,更多有賴於社會與政府等外在環境協助,因此盡可能回饋社會絕對必要。但有什麼更理想的方法呢?就留給讀這本書的你了~
推薦哪些人看這本書
喜歡科技新知或矽谷公司,還有反省社會的都推薦看;尤其推薦看跟太空、教育、性別、慈善有關的幾章(慈善資本主義真是很有趣的主題)
延伸閱讀
作者Lucie Greene的演講
《矽谷帝國》買書由此去
《當企業購併國家》,買書由此去
《矽谷潑猴》非常好看的新創故事,作者在臉書上市前把公司賣給臉書,有一段對臉書上市前怎麼追求業績成長數字的討論一定要看。(買書由此去,心得由此去)